--因為公眾對文化的能量深表懷疑。
《哈利·波特與鳳凰令》全球同步首發時的170元人民幣高價也阻擋不了中國愛好者的購買熱情,報考大學表演類和美術類的考生像報考公務員一樣瘋狂,但中國人還是對文化的能量深表懷疑。在人人積極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包括文學在內,文化被等同于落伍的時尚被淘汰掉了。
--因為對五千年文明的傳統完全沒搞掂。
全球化真是一個好東西,它讓人不分南北,不用帶著一絲害羞或內疚,舉著消費主義的旗幟追求商品運作和廣告包裝最成功的貨色,興趣的中心是八卦那些與明星和性有關的"不得不說的故事"。當一度以年輕的原創能量為炫耀的花兒樂隊,創下12首歌曲中有8首抄襲國外的奇跡時,我不知道我們還有什么臉談文化出口。
--因為看客心態、解構手法和無厘頭精神成了王道。
迄今為止,互聯網的文化革命意義被嚴重低估,特別是Web2.0版出現后,看客心態、解構手法和無厘頭精神成了王道,其鋒所及不僅摧枯拉朽,一切微言大義的傳統文化也被殃及。破壞者的小聰明比建設者的大智慧更受歡迎。打倒權威、挑戰秩序的確很過癮,但這種娛樂的天分在最有用武之地的電影、電視、國產游戲和軟件產業上卻乏善可陳。當電視的高潮交給娛樂,報紙頭條預留給民生新聞,暢銷書的榜單由勵志和經濟管理讀物霸占,電影票房的大頭被國產片拿去,我會說這是多年來我們罕見的進步,但是拜托不要拿克隆當原創,拿噱頭當核心競爭力。
--因為我們并不真的具備了全球化意識。
盡管加入了世貿,“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冷”仍然是中國人在個人思想開放時的主流心態,冷漠多于冷靜。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傳統是攀比世故,而非攀比天真和創意;中國人普遍相信壟斷帶來的利潤、權錢帶來的關系、公職帶來的額外好處,而非相信白紙黑字的規則。既然規則沒有進入我們的DNA,那就注定了硬實力不會長久,軟實力不會到來。
·軟實力從何而來?
當代中國文化的關鍵詞是:發行量、點擊率、收視率、票房、碼洋、廣告經營額和旅游人次。當代美國軟實力的關鍵詞是:好萊塢電影、有線電視、流行音樂和快餐業--中國滿足于關注度和統計數字的增加,而美國一下下實打實地擊中全世界的軟肋。
軟實力不是免費午餐,不是形象工程,而是讓人帶著情感、帶著景仰、帶著忠誠和信賴來消費的真金白銀。經濟全球化時代,國別文化的存在和國別政治一樣,具有獨立的“不可全球化”的意義。中國創建軟實力的前提,先要從如何讓中國人更樂于接受、消費、信服自己的傳統和產品做起。尊重自己的傳統,不是要花錢對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味搞保護大興土木,而是要活用起來,融入現代文化工業成品。消化五千年文明,與其撥公款建虧損的博物館和紀念碑,不如設立創意工業基金以培養本土創意人才去構筑更多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流行文化資源。支持文化產業的舉措,與其通過行政手段捏合那么多的地區壟斷性傳媒集團,不如推出更利于民間投資和文化能量釋放的政策。畢竟,經濟不能離開文化和創新的價值走得很遠,文化也不能離開市場經濟的產品形態"走私"出去。
中國的文化出口逆差還在持續,我們還需要進行一次文化長征。值得擔心的不是中國失去機會,而是我們失去判斷。販賣中國文化需要宏大的戰略、睿智的創意、精致的包裝、通達的渠道與完善的服務。
(編輯:王晶 來源:西陸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