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民素質研究及素質教育現狀
近幾年來出版了不少人的素質研究及素質教育方面的書,新華書店還設了“素質教育專柜”。這一方面是好事,反映了一個趨向和趨勢。但正因為沒有國家機制的導向和制約,憑其自由發展而有點亂。其研究成果上亂,連最起碼的概念也亂。這種局面勢必會產生誤導。尤其素質教育方面的書,翻開書里的內容不過平常這些東西,都冠上“素質教育”名稱,以迷惑消費者。而真正有價值的素質研究成果又得不到很好推廣。
目前看來,有一定代表性、指導性,有一定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有解思忠著《國民素質憂思錄》;袁貴仁著《人的素質論》;盧迅著《人類素質學》;劉家豐著《素質教育概論》(其他不一一列舉)等等。其他還有許多散見于一些報刊媒體上的文章。解思忠著《國民素質憂思錄》側重于一般的國民素質現象解剖。對人們從感性到理性認識國民素質問題和現象有較好的啟示。袁貴仁著《人的素質論》對人的素質理性思考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盧迅著《人類素質學》揭示出了人類素質“三元定理”,也就是——人的素質結構元;素質演化元;素質提高元——三元循環運動發展的基本規律。驅動三元循環運動發展的不是素質提高元,也不是素質結構元,而是素質演化元。可以說這個“三元定理”解決了人們對素質認識的最基本問題和最困惑的問題。
當然,一但形成了國家行政行為機制以后,有必要將國民素質問題作為一項“學科領域”深入研究。有必要成立相應的研究機構,去系統完成更扎實的研究工作。
關于素質教育方面,教育部已經提出素質教育。下面不少學校也在探討素質教育。可以說在素質教育的聲勢上以造起來了。但是,素質教育不是造一個聲勢,喊一個口號就實行了素質教育的事。實質上素質教育是對中國傳統人才考核的改變;是教材教學的改變;可以說素質教育是對中國“人”的一場革命。所以在沒有形成國家行政機制的情況下提倡素質教育只能流于形式,或是隔靴搔癢。下面再好的研究成果或實驗成果都無法推行。因為帶有“指揮棒”的考試標準仍然是教育部的統一制定。不符合教育部統一標準的,再好標準也不被認可。我們這里也不是說教育部門改革不力,只是指出一些機制的東西不改,談素質教育都是空談。
推行素質教育,很重要一點就是不能只培養書本知識,也就是說人走向社會,走向職業崗位的多方面能力都要培養。考試也不能只考書本知識,而是要考學生的綜合素質。要務實。因為新時代社會發展和市場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是要有綜合能力的素質。而不僅僅是書本知識的文憑。
從以上所談種種現象看,無論是各級政府對提高素質的強調;還是專家學者對國民素質的科學研究;無論是教育改革;還是國民對提高素質的呼聲,這都集中反映了一個問題,迫切希望國家能像抓計劃生育那樣來抓國民素質提高,把提高國民素質也列入基本國策,列入行政的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