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中國兩會,舉世矚目。從世界各大媒體的關注程度來看,中國對世界已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溫家寶總理5日上午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成為矚目的焦點。如何重新認識中國,是世界其他國家的重要議題。而要了解中國,就必須認真對待中國做了什么,準備做什么?這恰是《政府工作報告》所回答的問題。
世界對崛起的中國有所期待。例如美國拋出“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論”,IMF以及世界銀行主張在其組織內中國的地位應該予以提升,而歐盟在環境保護問題上提出中國應該承擔更多責任等。而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年均9%的速度增長,這一經濟奇跡也成為世界各國探究的對象。例如1998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就指出,印度必須向中國學習。這些都預示各國都已經意識到中國將對全球秩序產生重要的影響,不久前閉幕的“達沃斯論壇”上,這一切被歸結為一個問題:世界需要怎樣的中國?
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應該先看看中國內部發生了什么。對于中國本身而言,過去一年是中國開展“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改革在反思聲中繼續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去年的兩大重要主題,針對外界的“中國威脅論”或“唱衰中國論”,中國表現得更穩健務實,對改革而言,這是令人欣喜的姿態。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將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也預示著中國將進一步以開放的方式擁抱全球化、融入全球化。這也意味著中國將會以更積極的姿態來回應“世界需要怎樣的中國”的問題。
但在中國積極姿態的背后,也應該看到改革存在的問題,并認真對待過去一年反思改革的言論。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過去一年政府工作中存在的四大問題,分別是經濟結構矛盾突出,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一些涉及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解決得不夠好,以及政府效率較低。對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失調來說,壟斷性行業政企不分的情況存在,恐怕是根本原因所在。而這又直接關系到收入分配不平衡,造成低收入者“看病難上學貴”的窘境,對于和諧社會的建構而言,這是潛在的隱患了。
哈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德懷特·珀金斯曾說:誰能真正解釋中國的問題,誰就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大概不是妄言。中國如何自處本身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從溫總理指出的“四大問題”中不難發現進一步改革要推進的方向。對中國來說,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將至關重要。
實際上,中國如何自處就是針對“世界對中國的期許”的回應。近來有言論分析中國未來的三種模式:可能會重蹈拉美的覆轍、走上日本的老路或者倒向所謂的印度模式。因為收入分配的嚴重不均是拉美國家的經濟轉型中遭遇的重大問題,中國當前的貧富差距問題讓“拉美病”成為值得警惕的一種傾向;而日本在泡沫破裂之后,經濟發展一直步履蹣跚,中國如果調控不當就會犯和日本一樣的錯誤;人口數量上與中國相近的印度近年來的崛起對中國的沖擊不小。MIT的黃亞生對比了印度模式與中國模式后認為,印度依靠本土企業的內源性增長會比中國依靠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更為持久,而另外一方面印度更為開放的政治體制從長期上帶給經濟發展的活力要遠遠高于中國。印度的潛力或許正是中國下一步的轉型的一個方向。這三種模式帶給中國的警醒和啟示,都提醒政府需要在改革最難處堅持改革,有所作為。
正如蘭德公司亞太政策研究中心的主管奧弗霍爾在給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的證詞上所表示的那樣:中國崛起的重要成效與美國崛起或日本與歐洲的復興對于世界的成效是相同的,因為一個富裕的鄰居總好過一個來自貧民窟的鄰居。對于中國而言,要以更負責也更具合作精神的姿態進一步參與到全球化的進程中去,需要力促社會發展和解決和諧社會的隱患問題,這或可以作為“世界需要怎樣的中國”的答案。
(作者: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李華芳 編輯:王晶 來源: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