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信用卡透支 催款電話打給家長
開學了 學生“卡族”忙還債
學生透支消費 催款電話卻打給家長 銀行信用卡消費實際瞅準家長錢包?
缺少經濟收入和對消費欲望缺乏控制能力,一些大學生用信用卡透支消費后無力償還。
開學了,一些大學生又開始犯難了。
透支了 電話打進學生家
小徐開學就是沈陽某大學大四的學生了,記者昨(27日)天聯系到他時,他多次重復的話就是“別人開學都忙著找工作、考研,我卻要急著借錢還賬”。
今年6月初,小徐在太原街上遇到了某銀行現場辦理信用卡的柜臺,一時沖動的小徐也申請了一張。辦卡人員只叫小徐提供了身份證、學生證,在沒有任何收入證明等材料的情況下,6月下旬,一張信用卡就郵到了小徐手中。
7月中旬,小徐給自己和女朋友累計劃卡消費3100多元。上周,銀行把電話打到了他的家里,告訴他父母他透支了,必須馬上還錢,否則變成不良用戶。
“如果不是我超限消費了,我家里根本不知道!”小徐忿忿地表示,他的信用額度是3000元,只是不小心多花了100多元。
目前小徐正在四處籌錢。他還找到一個月薪800元的兼職,而這個工資水平是小徐以前不屑干的。
沒密碼 信用卡被盜釀“巨債”
“我再也不辦信用卡了,太折騰人了!”昨天去派出所報案的小陳很鬧心他的信用卡上周五被人偷了,收到消費短信時,已被人消費了2100多元錢。
“我每個月的生活費是1000元錢”,小陳表示,這回卡被偷劃2100多元錢后,他根本就還不起。
小陳表示,他的信用卡沒消費密碼,當初辦卡時工作人員告訴他丟卡后24小時內掛失,偷劃的錢銀行負責。這回他第一時間掛失了,銀行卻只叫他等電話,結果27日開學第一天,銀行才打電話叫他報警。
“我都愁死了,萬一這錢算我劃的,我咋還啊?”小陳郁悶地說。
小調查 部分信用卡在“睡眠”
在東陵區某大學,記者就信用卡的持有情況作了一個小調查,在采訪的10人中,有信用卡的為4人。
在采訪中一位叫妮可(化名)的研究生說,自己有信用卡快兩年了,但是卻很少用,最近想把卡銷掉。
談到辦卡初衷,妮可表示,一是為了圖個新鮮,二是想要點辦卡時銀行贈送的禮品。據妮可介紹,像她這樣有卡卻不用的人身邊還有不少。
開學后 銀行又瞅準大學校園
記者在該大學校內看到了一位銀行工作人員,他表示,大學生辦信用卡相當普遍,“主要用于上學時生活費沒到,但是還想買雙鞋什么的,直接讓銀行付賬,等生活費到了再還上”。但他也承認,信用卡就是促進消費者刷卡消費購物的,孩子辦了,父母的壓力也就大了。
沈陽某銀行信用卡部負責人小崔表示,大學生辦卡量已呈上升態勢,銀行更注重的是考察學生家長的身份。銀行會要求大學生留下監護人的真實姓名、單位、電話等,并成為銀行重點核實的材料,“一旦學生還不上,第一監護人就要替還”。
小崔表示,每年開學之初都是辦卡旺季,很多銀行都會大搞活動。
律師說法
銀行發卡應細說利弊
遼寧四洋律師事務所金兆成律師認為,銀行應引導學生加強風險意識。
對于部分大學生把超前消費歸罪于銀行當初沒有說明白的情況,金兆成律師說,風險提示并不是強加給銀行的,工作人員是否該把相應的風險介紹清楚跟職業道德有關,而非硬性規定。
現狀調查
很多學生不知“信用”重要
沈陽某銀行信用卡部負責人小崔表示:“現在大學生都是‘80后’,對‘信用’二字不太重視,也不清楚信用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更注重向大學生宣傳“信用體系”的重要性,并告知大學生辦卡后身份證都將進入銀行信用系統。
深度剖析
大學生劃卡肥了誰?
一些接受采訪的大學生表示,部分學校的輔導員、學生代理等,也助長了“卡盲”大學生走上透支之路。
某銀行信用卡業務員小祖昨天表示,他辦一張卡的提成是30元~50元不等,找學生代理的中介費也依次維持在5元~10元之間,“學生很愿意做,有的大學生代理一個月就賺了500元”。
而銀行除了培養遠期客戶的考慮,“更主要的是刷卡消費越多,銀行賺得越多。”沈陽某銀行信用卡部負責人小崔表示。 (記者 林浩 魏吉娜)
來源:華商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