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出館藏指南 揭示同性戀歷史
哈德良皇帝(左)在安提諾烏斯溺死后“痛哭如女人”。
倫敦大英博物館通過館藏文物,講述世界歷史長河中的同性戀現象。
這一名為“同性戀小史”(A Little Gay History)的指南匯集了從古埃及莎草紙、古羅馬沃倫杯(Roman Warren Cup)上的色情圖案,到大衛·霍克尼畫筆下的人物。
該指南由高級館員帕金森(Richard Parkinson)撰寫,探索對同性戀含義的藝術表現以及發現同性戀記載的困難所在。
此次大英博物館同性戀館藏作品指南的發布,配合即將舉辦的年度“倫敦同性戀狂歡節”(London Pride festival)。該指南還通過音頻下載(Podcast)方式,讓人們可以聽到帕金森和藝術家瑪姬·哈姆伯靈(Maggi Hambling)以及作家凱特·史密斯(Kate Smith)討論大英博物館中收藏的從古至今的一些主要作品。
負責古埃及館的高級館員帕金森在指南中寫道:“作為公眾認知自己性取向的一種方式,博物館一直以來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說:“絕大多數博物館都保存著身體非常暴露的希臘和羅馬的男性雕像。對于那些對男性有濃厚興趣的男人來講,博物館是少有的幾個地方,他們能從文化的角度以尊重的眼光來看待裸體男性。”
對同性戀歷史文物的研究項目始于2010年,是當年“同性、雙性、變性歷史月”活動的一部分。
后來這一研究內容被帕金森編寫成書,闡述了貫穿歷史的同性戀樣板人物的重要性。
哈德良皇帝
帕金森說,2008年大英博物館曾經推出羅馬皇帝哈德良主題展,當時對參觀者所做的調查發現,很少有人知道哈德良“就是現代詞匯中的同性戀”。
在音頻指南中,帕金森面對哈德良皇帝的頭像雕塑說:安提諾烏斯在尼羅河淹死后,據說羅馬皇帝哈德良“哭得像個女人一樣肝腸寸斷”。
“哈德良在雕像、宗教祭奠和錢幣中紀念安提諾烏斯。據說,我們知道這樣傾盡全部心力哀悼愛人的,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王子之前,還只有哈德良和安提諾烏斯。”
帕金森說:“人們總以為同性戀歷史不入主流,但事實上,同性戀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不同的性取向對我們所有人都有影響。”
(編譯:郁蘭 責編: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