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過程往往不僅產生一種譯文,有時甚至出現多種譯文都可取的情況,這是翻譯的多樣性和語言的靈活性決定的。那么在遇到多種譯文時,我們應該如何取舍呢?
來看幾個英譯漢的簡單例子:
1. "Do you know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Ask me another."
這個"Ask me another."怎么翻?直譯成“問我一個別的問題。”顯然意思正確,但中國人說話不常出現這樣的句子。試想,當別人問了你一個問題,你不知道答案,即使你嘴上說“再問一個吧!”其實并不一定真的想要別人再問另外一個問題,言下之意其實是“我答不上來。”
這種譯法顯然比較符合說話的習慣,但卻失掉了原文中微弱的幽默感,所以到底應該怎么翻譯,大家可以自己決定。不過最終有一個工作要做,就是反向記憶,即幾種翻譯都歸結到同一句英語上,以后外國人問一個你答不上來或者不愿意回答的問題,可以直接說:"Ask me another."
2."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an?"
"You've stolen my question!"
如果直譯的話,就是:
“你怎么看這個人?”
“你偷了我的問題!”
漢語中少有這種表達,這個“偷”字直譯得不妥。我們習慣說:“你搶了我的話!”改一個字,稍微好了一些。不過,也可以進一步深入——所謂"You've stolen my question!"實際上是說:我也想知道你對這個人的看法,結果沒想到你先問了我。于是可以翻譯得更口語化一些:“我正要問你呢!”
3. The book couldn't be more timely.
這是我在翻譯一本介紹品牌戰略的原著時遇到的句子,是別人寫給這本書的評價,意在稱贊作者的書出版得正是時候,給廣大需要指點的讀者帶來了福音。
直譯為:這本書(的出版)真是太及時了。
加工一下譯為:這本書(的出版)簡直就是一場及時雨。
我當時考慮到說話人的語氣,所以加了一個“簡直”,然后用了一個比喻,沒有嚴格按照原文來翻,后來一位朋友覺得,還可以再調整一下,譯為:這本書(的出版)無異于一場及時雨 。
?4. The supreme vice is shallowness.
這是王爾德的一句名言,很多作家也說過這樣的話。由于他是生活在一個多世紀以前的人,所以如果把這句話直譯成“...是...”的話,未免不太符合,畢竟那個時候的中國也沒有普及白話文;況且,考慮到王爾德僅次于莎士比亞的文筆,譯者是不敢輕舉妄動的。我看到過的最好的翻譯是:大惡莫過于浮淺。一個“大惡”,一個“浮淺”,讓我們讀出了古文的感覺,而最絕的是把 is 翻譯成 “莫過于”,堪稱經典,足見譯者功力之深。
5、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這是蘋果公司創始人、IT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Steve Jobs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致辭中的最后一句話,也是整個演講的核心。他把對年輕人的期望全部包含到了這兩個簡單的句子中,鼓勵學生們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直譯:保持饑餓,保持愚蠢。——雖然看起來有點可笑,但意思比較吻合。
網上較為流行的一種翻譯是“求知若饑,虛心若愚”,或者”好學若饑,謙卑若愚”。個人覺得,盡管從形式和用詞上比較玩味,但并不能準確地表達出原文的意思,因為這個 foolish 并非“若愚”所能表達。我的一位朋友將它翻譯成: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每種譯法,都有它的理解與含義。
相關閱讀:
(來源:傳神論壇 編輯:Julie)